银行上演融资“总动员”
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,商业银行上市步伐突然加快。
新年伊始,紫金银行和青岛银行先后登陆上交所和深交所。据统计,自2018年9月19日和9月26日郑州银行、长沙银行首发上市以来,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,已有4家银行在A股上市。另外,还有多家银行处于IPO审核排队中。相比较而言,2017年登陆A股的银行仅有张家港行1家。
除了加快上市融资步伐之外,已上市银行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12月份发布的再融资公告“如雪片般”,资本补充的方式也是花样翻新。
比如,在2018年12月17日、18日及19日3天内,中信、平安、兴业、华夏、交行和浦发6家银行集中披露了各自再融资获批情况。其中,前5家银行再融资方案获证监会审核通过,浦发银行的再融资方案则获得银保监会的批复同意。
每逢岁末年初,银行的手头都有些紧,但今年尤为明显。究其原因,除了与商业银行要完成年度监管考核指标之外,也与新的资本监管办法有关。2018年是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(试行)》过渡期的最后1年,按照监管要求,到2018年12月底,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、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必须分别达到11.5%、9.5%和8.5%,其他银行则分别达到10.5%、8.5%和7.5%,这一数值较2017年年末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。
与此同时,业务转型或扩张成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最主要动力。2018年,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,各项纾困民企的政策渐次落地,商业银行信贷的重要性凸显。在新的一年,民企和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整体上升将成为大概率事件。此外,加强布局各类子公司,也是商业银行资本消耗的重要内容。最受各方关注的是理财子公司落地。目前,工行、中行、建行和交行成立理财子公司计划已获银保监会批准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家银行对外公布了设立理财子公司的计划,资本总规模已超千亿元。
另外,从开放的视角看,一些银行在加快“走出去”的步伐,与此同时,随着国内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,一些银行与外资股东开展合作的可能性也在大幅上升,若成功落地无疑也需要一笔不菲的核心资本支出。一方面要加大信贷投放,另一方面要提升综合金融服务,“粮草”是否充足成了这些银行生存发展的关键,通过各种渠道着急“找钱”也就不难理解了。(来源:经济日报)